老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旦复旦我才不是五角场文秘学院喵 [复制链接]

1#

上海滩上,“摩登”青春!

很久以前就有一个说法,如果上海邯郸路上走过一个若无其事忽然就自己唱起歌来的人,那他/她一定是复旦大学的校友。

不过复旦人更熟悉的“校友”,是猫。这也许是因为猫的生活比人更符合这所学校的气质。在复旦,每一只经常出没的猫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它们占据着光华楼前的草坪、燕园的四时风景,甚至到光华楼和三教里听课,慵懒自在又性格迥异,正如那个流传已广的复旦五字印象——“自由而无用”。

▲复旦老校门。▲自由而无用,是在说我吗?

01围墙不是复旦的边界

“复旦”一词,取自《尚书大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用的便是日复一日、生生不息的意象,B站“一哥”老番茄在他的视频中把母校戏称为“杨浦名校,坐落于五角场的复日大学”,倒也不离本意。不过往前追溯历史,却是“先有复旦,后有五角场”。

▲繁华的五角场。

年,老校长李登辉亲赴南洋筹措捐款,又力排众议,在当时前后无着、一片荒凉的江湾购得70余亩土地作为校址,年校舍建成,结束了复旦草创17年来学无定所的状态。孙中山先生在《建国计划》中也相中这片地,作为“世界港”的建设地;这就是后来民国*府建设五角场的“大上海计划”的前身。

如今的五角场,高校林立,公司云集,是上海发展势头最猛的城市副中心,五角场万达装修前的人流量高达日均15万,居全国商业综合体之首,而对于见证着五角场从“下只角”菜地变成繁华地的复旦人,逛五角场,就像在校园里一样亲切,有时很难分清是复旦坐落于五角场,还是大学区域辐射着周边居民的生活。

▲五角场万达广场。

围墙从来不是复旦的边界,道路则拓展了复旦的“校园”。复旦校园本身就被中环贯穿而过、一分为二,宿舍区则分布在校园四侧的角落上,与散布在邯郸路南北两侧的各教学楼不免“南辕北辙”。于是每到课间转场,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洪流都会遮盖其实还算宽阔的路口。

▲邯郸路校车停放处。▲邯郸校区图书馆。

从万达通向复旦东门的*通路梧桐茂密,是许多新生来校的第一印象。几年前的*通路人行道狭窄且铺设的是道板砖,拖着大小行李箱的同学走出江湾体育场地铁站,便要面临这段路颠簸不平的严峻考验,仿佛他们初入校园忐忑的心情。

年由师生人大代表提议,翻修了这条路,专设出“行李箱道”,铺上平整的沥青,沿街的围墙装饰也换成了复旦标志的砖红色,改造后的*通路今年刚获评“全球道路安全评估”在国内的首条“五星级道路”。

▲改造后的*通路。

新旧更迭,有喜悦也有留恋。还没毕业的“老腊肉”们或许记得,在路这头已经拆掉的“东区书报亭”如今还会出现在几家快递的取件短信中。而路那头曾经有一家开在居民楼下的“真好味”,是疲惫归来时的第一夜宵店和东区人最喜欢的夜间讨论场地;老板在微微熏黑的房间里做着附近最好吃的炒乌冬面,学生们则在等待中激辩着他们的玄思。

▲改造之前的*通路,此位置为“真好味”的楼下。

▲新院门口的书报亭,与*通路口同期被拆除。

除了*通路、邯郸路,复旦附近最有名的路便要数大学路了,这片浪漫而又年轻的街区仿佛成为了复旦在校园外的延伸体。

曾经的复旦有两处“通宵教室”,一处是期末时候灯火通明的三教,另一处就是大学路上的TTOMA咖啡馆了。大学路上丰富而艳丽的墙绘是它最独特的风景之一,而墙上那只魔性地瞪着眼睛的明*色大猫,绝对是其中最有记忆点的画作,二楼灯光也最明亮;每到学生们“组团打豆豆龙(deadline谐音)”的时候,总有人在大猫的注视下熬着夜。

▲从三教望向夜归的学生。▲大学路墙绘。

后来TTOMA关门,南区的人文地标鹿鸣书店也重新装修;大学路楼上的立体商业区因为消防关系搬到了另一头的葫芦市集,逐渐退出了“7*24小时”的营业状态。于是每年学代会和各个书院大会上,“开放更多公共空间”的提案总是不绝于耳。一进一退之间,是复旦人对“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

▲昔日国权路的经世书局。

02为什么学在复旦最“摩登”?

复旦人在历史长河中超前、求新的眼光当然不止于选址。它既没有清北和交大的官办国立背景,也没有同济大学那样有“德味”的支持,却不乏校友们毁家兴学、不畏艰险的故事,这让复旦成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或许正是这些历史,给了复旦人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罗教网无羁绊”写入校歌的勇气。

▲江湾校区图书馆与数学楼。

新生的复旦虽是民办,在学科设置和教育理念上却堪称引领风潮。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校友郭任远先生在复旦开设了国内最早的心理学院,也是当年远东第一的心理学院。

当时学界“本能说”盛行,郭任远却是比华生更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最早开始主张“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要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说”。于是他在亲自主持建成的子彬院里做起了“猫鼠同笼,大同世界”的实验,最后真拍到了两者和平相处、老鼠骑在猫身上的照片,轰动一时。他任教复旦时治学严谨,常把“拿出证据来”挂在嘴边,并且也是这样实践的。

▲雕塑为著名数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先生,背后的便是“小白宫”子彬院。

▲“小白宫”前拍婚纱照的情侣。

如今的子彬院改建成了大数据学院,亦是时下最前沿的学院;但它仍保留了“小白宫”典雅的外观,门前的草坪已经成为校友情侣们拍婚纱照的胜地,身旁老校门前的十字路口,就是在校时迷迷糊糊起来刷早锻的打卡点;另一侧同样历史悠久的相辉堂门前,或许还停着他们偷懒骑来的自行车。而他们脚下的草坪上曾经矗立着神秘的女生宿舍“东宫”,乃是国内最早开女禁的大学之一的见证。百年时光在此交融,青瓦白墙复如是,不知其中过客心情是否仍如旧?

▲相辉堂▲相辉堂堂前草坪上的旦猫。

复旦人,不仅立足上海本地。老校长李登辉曾培养出竺可桢等26位弟子,后来均担任大学校长,让复旦成为“大学校长的摇篮”;顾颉刚、谭其骧、邹逸麟、葛剑雄等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在复旦创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复旦新闻学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苏步青、谷超豪等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则奠定了复旦在基础学科领域的地位。

今天的复旦仍在学术理念上不断探索求新,QS世界学科排名里的五大学科门类,都可进世界百强之列。被复旦学子冠以“哲学王子”之名的王德峰教授,便在他《学术与人生》的演讲中说:“学术能够为人类进步作贡献,前提就是与社会的利益体系保持足够的距离。”这种对纯粹真理的尊重,以及对看似无产出的研究的包容,使得复旦“文武双全”。

▲远看光华楼与光华楼前的樱花。

这使得“学在复旦”精彩纷呈,正可以呼应“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复旦实行“书院制”,下设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贯彻本科阶段的住宿书院,均以复旦历史上的校长名字命名,也是颇为风雅。许多复旦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总是调侃,自己前两年修的是“通识教育专业”。

如果一位医学生没能在搬到枫林校区前修完英语和*治课,那他就免不了要乘坐校车往返于两三个校区,在中环路的早晚高峰上补觉或是背书了。虽然如此,这种“校区交流靠选课”的做法,以及课上频繁的小组作业,都让复旦人多多少少能在四(或五)年里交到几个不同专业的朋友、体会到不同学科思路之间的碰撞,这无疑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才能提供的宝贵体验了。

▲日落时分的物理楼与科学楼。

全天13节课程表,却要几乎全靠自己填充,到底是选讨论什么是伪科学的《似是而非》,还是去听一座难求的《哲学导论》,亦或是藏着“中国市长论坛”的思修概论……这在一开始总会让人陷入迷茫。

火到校外的“复旦蹭课地图”和《选课学导论》在时常变化的课程中也只能作为参考,但完美的计划敌不过“人品不足”和“手速不够”,抢课时服务器总会像演唱会开票般被挤爆。于是复旦人写选课申请,也成了一场悲情文学创作大赛。而这些选课时的紧张刺激,很快也会淹没在只有半小时的吃饭间隙的忙碌里。

▲江湾校区银杏大道。

虽然位处学术资源丰盈的“象牙塔”,但复旦人的生活里也少不了用学术理念去“碰撞”现实。近年来带着“复旦”标签上了热搜的大事小事不少,但有着全国前三甲新闻系的复旦却不太在乎如何迅速平息这些喧嚣。秉持悠久辩论传统的复旦人甚至会积极参与这些争议的讨论——就仿佛他们讨论应该怎么改造公共浴室那样自然。

▲雪中的复旦新闻学院。

03什么是“心无羁绊”的大学生活?

都说大学生活,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食堂,但不同于隔壁“吃在同济”的引以为傲,复旦人提到自家食堂总是有些一言难尽,张江校区的食堂,一度还挂着“交大餐饮”的牌子。

不过复旦发扬了自己热爱开放交流的精神,邀请隔壁上海财经大学甚至远在四川大学的厨师前来一展身手,每次交流窗口前都排起长龙、迅速抢购一空。

▲光华大道迎新生。

即便如此,许多复旦人周末带外校的朋友参观完“杨浦区人民公园”,穿过光华楼前的“妖风”带,都会忽略掉近在咫尺的旦苑餐厅,转身走出东门。复旦人校园卡上的余额可能常年只有两位数,也经常开玩笑说周边街道的店铺更迭都是“复旦内务”。

校园不以围墙为限,大门也不设宵禁,这使得复旦人的活动范围大为扩展,获得了“玩在复旦”的名声。每个在校园周边“Hi-story”或者“抹云”自习过的复旦人心中,可能都有过在学校附近开一间小店的“白日梦”。得益于自主的学习时间,复旦人可以安排出更多的“闲暇”去发展那些看似“无用”的爱好,打开更多“有趣”的技能点。

▲光华楼前的VOODOO摇滚音乐节。

▲除“复旦剧社”外,校内其他戏剧团体活动也相当丰富,图为麦田剧社演出《红色》的剧照。

受到浓郁人文环境感染的复旦人们,往往会想象自己有一点“文艺细菌”,他们志同道合,于是就有了百年的剧社,有了诗社和“复旦诗派”,有了连续举办三十届的VOODOO摇滚音乐节……长此以往而积累下来的各种社团和活动,便成了复旦文艺传统的一部分。

▲复旦诗*雕塑。▲*肃路上的复旦旧书店。

年,毕业于复旦法语系的尚雯婕放弃了白领工作,辗转三个赛区参加了“超女”的海选,并且最终夺魁,可称是复旦人“特立独行”生活路径的一个缩影,周年校庆时,她应邀献唱《今生永相伴》,这首歌也在另一支复旦合唱团echo的演绎下,以附赠CD的形式成为复旦录取通知书的一部分。歌词中的“心无羁绊,独立自在翱翔”,或许便蕴含着复旦人对未来的殷切念想吧。

更多的时候,在复旦的生活没有如此清晰的目的和指向,也因此,他们离开时或许怀着比到来时更多的疑惑。他们可能不会有清北那样“天之骄子”的傲气,也不喜欢频繁提及自己的校友身份,但复旦充盈的底色,总会为校园生活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沉淀。就如同校园里时不时轮流翻修的二三四五六教,外观上修旧如旧、低矮平常,内里却已是焕然一新。在复旦,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去做什么,但她的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教你,去成为一个“不被特定目的所局限的自由人”。

▲任重书院,3号宿舍楼。此名字是为了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先生。

▲光华大道,旦猫无处不在。

复旦人的毕业合照是在那不甚宏伟的正门前拍的,这座五十年前落成的校门朴素却宽阔、历久弥坚,上面挂着“欢送XXXX届毕业生奔赴世界各地”的横幅。他们脱下学位服后,便要汇入面前邯郸路的滚滚红尘,而内心的某个角落,却会永远地留给名为“复旦”的乌托邦。

▲6月30日晚的*浦江畔,复旦管理学院用一场炫酷的无人机表演送别届毕业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